Just In 👉 Christian Drouin's Cult Experimental Series Goes ...

88 Bamboo Hong Kong (88竹香港)

野生火鸡 12 年陈酿 Wild Turkey 12 Years Old Bourbon, 2022 Edition, 50.5% ABV

Wild Turkey 肯定认为,它需要一根更大的棍子,才能在国际威士忌市场上与其他公司一较高下。

 

Wild Turkey 建于 19 世纪中叶,是美国威士忌行业的中流砥柱。其根源可追溯到爱尔兰移民创始人里皮兄弟,他们在肯塔基州劳伦斯堡的野火鸡山上建立了酿酒厂,为品牌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并为品牌取了一个标志性的名字。

酿酒厂经历了禁酒令风暴和经济逆境,如今以其高品质的波本威士忌而闻名于世--拉塞尔 (Russell) 酿酒师家族的管理造就了这一声誉。拉塞尔父子二人被亲切地称为 "波本大佛",他们是业内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是美国波本传统的象征,他们的专业技术世代相传。

年长的吉米-拉塞尔于 1954 年开始在酿酒厂工作,他的儿子埃迪也继承了他的事业。两人都成为了 Wild Turkey 的酿酒大师。

 

吉米(左)和 埃迪(右)被公认为美国威士忌界的波本大佛。(照片来源: Wild Turkey)

 

| 有关野生火鸡的更全面讨论,请参阅我们早前对 Wild Turkey Rare Breed Barrel Proof 的评论

我们在此评测的野生火鸡 12 年陈酿看似普通,但并非该品牌产品组合中的典型迭代。这款酒与旗舰产品 Wild Turkey 101 Proof(通常陈酿 6 年左右)相比更为成熟--两种瓶装酒的酿造工艺和酒精度完全相同。12 年陈酿于 20 世纪 80 年代首次推出,但在 2012 年停产。之后于 2022 年重新推出。有趣的是,这种瓶装酒在美国很难买到,美国人只能从日本或这种产品定位的其他亚洲市场购买。

 

 

对亚洲市场的战略关注是美国威士忌向国内市场以外拓展的大趋势的一部分。熟悉美国威士忌的人会注意到,美国威士忌市场传统上对酒龄的重视程度要低得多,而更注重成熟的质量和风味。毕竟,肯塔基州仓库内的温度飙升和使用原生橡木桶意味着威士忌的风味通常比在苏格兰甚至日本温带地区熟化的单一麦芽威士忌要快得多。对美国人来说,酒龄真的只是一个数字。

然而,这款 Wild Turkey 12 YO 却标明了酒龄。因此,我猜测这种表达方式显然是在向亚洲饮酒者的购买习惯致意,因为他们可能更熟悉酒龄声明更大的单一麦芽威士忌。12 年陈酿的苏格兰威士忌很常见,而苏格兰威士忌制造商甚至很少为 6 年陈酿的单一麦芽威士忌贴标签。野生火鸡一定是觉得自己需要一根更大的棍子来与国际市场上的男孩们玩耍。

Wild Turkey 12 Years Old(野生火鸡 12 年陈酿)使用的是酒厂的标准麦芽混合物,即 75% 的玉米、13% 的黑麦和 12% 的大麦,然后在原始美国橡木桶中陈酿至少 12 年。让我们来品尝一下。

Wild Turkey 12 Years Old Bourbon, 2022 Edition, 50.5% ABV – 评论

 

香气:浓郁而粘稠,带有糖浆般的甜味。开瓶时,焦糖和樱桃果酱混合在烤焦的烤面包上。甜美的去皮橘子伴随着浓郁的橡木味和类似旧木质抽屉的微微霉味。此外,还有一些碎花生和橙子果酱的味道,最后还悄然渗入了微妙的根汁啤酒的味道。

口感: 紧随香味,风味独特。开头是樱桃、草莓酱和橘子的模糊香味,随后发展为焦糖的香味,口感顺滑甜美,还有肉桂的伴奏,增添了一些温和的暖意,没有刺鼻的辛辣味。此外,还有一丝雪茄盒和榛子的香气。

余味: 持续时间适中,在蜂蜜甜味的萦绕下优雅地结束,伴有焦糖、干橡木、一些发霉的木质特征和花生(连皮)的味道。

 

我的想法

在美国却不能轻易品尝到这款酒,真是遗憾!就口味而言,这款酒与标准的 Wild Turkey 101 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它带来了更丰富的口感和橡木味。

尽管酒精度相当高,但它却给人带来了丰富的口感体验,而且平易近人。它非常顺滑,易于饮用,只有温和的暖意,没有高浓度波本酒的涩味。这是野生火鸡的绝佳表现,我很高兴有机会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品尝到这种珍品。

我的评分: 7/10

得分/评分标准 :

  • 9-10分:出类拔萃,令人难忘,10/10分,如果可以,我会购买。
  • 7-8 : 优秀,远高于大多数同类产品,值得考虑购买。
  • 4-6:不错,还行,可以;有一些瑕疵,但可以接受;还不错,但不是我的个人偏好;仍然值得尝试,如果价格合适,可以购买。
  • 1-3 : 不好;真的不喜欢;甚至不建议尝试。
  • 0:未评分,可能已损坏、是新产品或非常不寻常。

 

     

    点击此处阅读英文原文

     

    @CharsiuCharlie